在国际分类标准中,导热油属于“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(L类),它具有润滑油的一般理化性能,但又有根本区别,区别之处在于其使用性能不同。导热油作为传热介质,在高温下使用,因此“热稳定性”是其主要性能。
导热油各项理化性能指标的定义可参阅《GB/T4016石油产品名词术语》。
导热油行业标准SH/T0677—1999规定了17项指标,分别从6个不同层面来表征导热油的理化性能和使用性能。
(1) 确定最高使用温度的指标:热稳定性——是导热油区别其他油品的重要使用性能指标。
(2) 安全性指标:初馏点、馏程、闪点(开口、闭口)、自燃点、水分。
A. 初馏点——反映产品的挥发性和安全性。挥发性也直接与经济性相关,挥发性高的产品,损耗量就大,需不断补充新油,这就增加了导热油的使用量,进而提高成本消耗。初馏点高,则挥发性低、安全性强。
B. 馏程——反映产品从“初馏点”到“终馏点”的范围。馏程越窄,重组分越少,热稳定性越好。
C. 闪点——闪点是导热油加热时产生的蒸汽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,能短暂燃烧时的温度。能持续燃烧时的温度称为燃点。反映油品的挥发性和安全性,与初馏点相结合,控制产品的挥发性和馏程范围,这对装置的安全运行极为重要。
D. 自燃点——是安全性能指标,预示运行中的导热油泄漏时在空气中自燃的倾向。
E. 水分——是关系到装置平稳运行的指标。
(3) 精制程度指标:硫含量、中和值、铜片腐蚀、残炭、灰分、外观。
a. 硫含量——是控制导热油运行系统的设备不被腐蚀及防止环境污染的指标,也是衡量油品精制深度的指标。
b. 中和值——反映油品中有机酸的含量,与油品的精制深度有关。中和值增加到一定量,就会腐蚀设备。
c. 铜片腐蚀——导热油在与金属材料接触中,只对铜敏感,因此铜片腐蚀也反映出产品的精制深度。
d. 残炭、灰分——残炭是指油品在使用中可能发生的结焦和积炭的倾向;灰分指油品中金属有机化合物及杂质的含量。这两项指标反映出原料精制深度。
e. 外观——反映原料油的精制深度。颜色较深的油品,精制深度不够,杂质及稠环芳烃等重质成分含量较高,热稳定性较差。
(4) 流动性指标:运动粘度、倾点。
a. 运动粘度——反映油品的运动阻力,决定了在一定温度下油品的流动性和泵送性。导热油的粘度在满足热稳定性、初馏点、闪点等指标的前提下越低越好。
b. 倾点——是表示油品可流动性的极限温度,关系到油品冬季运输和设备启动的要求,若低于此极限温度,则油品就不再流动而凝固,此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点。
(5) 传热性指标:密度。
密度——是反映油品的分子结构的指标。同时也与传热性能相关。比热、导热系数等热力学指标是密度的相关函数。
密度值大小可以判断导热油中烃组成结构,碳数相同的烃类,烷烃密度最小,环烷烃居中,芳烃最高;由混合烃基组成的油品,随着密度的增大,表明其中的芳烃组分在增加。
(6) 毒性指标:氯含量。
上一篇:导热油一般知识——2、导热油分类
下一篇:油品的检验周期